我國新冠疫情到目前階段可以說是取得了有效的控制,回看這50多天,我們也留意到了疫情下的許多關鍵詞。通過這些關鍵詞,我們不僅能從中認清當前的形勢,還能引發我們的思考和認知。
有代表普通老百姓心聲的關鍵詞:宅、愛、健康;有表達人民對武漢加油的關鍵詞:硬核、致敬、最美逆行者;有與學生密切相關的關鍵詞:延期開學、在線學習。
小編也整理了本行業相關的幾個關鍵詞,談談對檢測工作帶來了哪些新的體會和啟發。
關鍵詞1
氣溶膠
個頭小小,如漆似膠,能飛會飄。這段時間大家都談膠色變,通過它可以把病毒傳播給別人,但官方已經辟謠,日常居家生活通過氣溶膠感染的風險非常低,不用過于擔心。
但對于暴露風險較高的檢測工作者來說,他們天天與病毒打交道,安全防控成了工作重點之一。每天與氣溶膠博弈較量,上演著各種方式的圍追堵截。
如 何 防 止 ?
首先我們要知道氣溶膠是怎樣產生的:氣溶膠和肉夾饃都是倒裝語,實際上是膠溶氣,即膠溶在氣里,產生氣溶膠的必要條件是:第一要有動力的氣體,第二要有微小的固體或液體顆粒,這樣氣體夾雜微粒形成氣溶膠。面對氣溶膠,我們采取的做法是:
手段一:新冠檢測要在專業的實驗室里操作,分區進行,同時人員走動和試劑、樣品的傳遞都要嚴格的單向流向,避免因氣溶膠隨空氣流動流出導致的交叉污染。具體要求可回顧我們往期的分享:新冠肺炎疫情下,思考實驗室建設與提升(點擊鏈接可查看)
手段二:高危動作要在保護我們安全的生物安全柜里進行。生物安全柜通過過濾器吸附有害病毒,但我們知道新冠病毒通常不單獨行動,會附著在空氣微粒漂浮運動,這樣的顆粒直徑大概在 250nm 左右,因此過濾膜的有效截留非常重要。
常見的0.3微米的HEPA和0.12微米的ULPA過濾器都能截留該病毒,過濾效果取決于什么?并非取決于孔徑,而是取決于過濾器的截留面積,ULPA的截留率可達 99.999%,截留率越高,我們的安全系數就越高。如下圖:
手段三:做好離心機的操作,因為它在工作過程容易產生氣溶膠。但肯定的是正常操作下不產生氣溶膠,也不受離心機內壁顆粒形成的氣溶膠影響。
我們知道轉子高速離心形成強大氣流,具備 “有動力氣體”的條件,按照前面講的氣溶膠產生要具備兩個條件,由于離心管是密閉的,缺少“微小固體或液體顆?!钡谋匾獥l件。
所以只是萬一情況下才產生氣溶膠,那就是泄露破裂,而且是不可修復的事故,所以離心機的設計才有了“氣密性轉子”的概念,避免泄露破裂物質擴散到空氣。關于離心機如何做到防患于未然,請看往期分享 :您有一份針對氣溶膠傳播的攻防兼備方案待查收(點擊鏈接可查看)
手段四:也是經常聽到的氣溶膠清除,實驗室非常需要引入的控制手段。不管是樣品離心可能產生病毒顆粒的氣溶膠,還是PCR 核酸擴增產生的氣溶膠。我們都想清除掉,前者有危害實驗人員安全的風險,后者容易導致結果一片假陽性,嚴重時實驗室要關停。
以前我們習慣用紫外燈,但只是局部有限的對病毒、細菌滅殺,光線去不到的一些區域無能為力,對于DNA/RNA 的污染也無能為力。現在一種霧化技術的引入解決了這個問題,它也有一個專屬的表述:擴散納米級液珠來完成細菌病毒滅殺和 DNA/RNA清除的過程。
圖示左邊是納米級消毒小液滴的特性與一般大液滴的比較
關鍵詞2
核酸檢測
相信這次疫情,核酸檢測已走出實驗室,變成了一個家喻戶曉的詞匯,成為了全國人民都非常關注的病毒檢測方法。 核酸檢測結果一直是作為確診病例和出院標準的主力手段。但大家也看到它一直和“假陰性”脫 不了干系。
如 何 避 免 ?
有的認為是核酸檢測試劑上市前沒做完臨床試驗,有點倉促,這點不展開討論,相信各家企業也在做努力完善; 有的認為病毒采樣量不足,達不到它的檢出限,因此病毒濃縮的前處理方法給引入進來:
具體可看確診病例卻是假陰性,核酸檢測是否可行?(點擊鏈接可查看)
有的認為是核酸提取的RNA片段容易降解或者完整性被破壞,有效母版低于檢測限,影響檢測結果,因此超快速毛細管電泳核酸分析方法被引入,對樣品前處理及上機擴增過程進行有效的把控。
其中 500bp以內的核酸片段可達到1-4bp分辨率
關鍵詞 3
非接觸
疫情下的“非接觸”操作,相信大家對下圖這個動作再熟悉不過了,它能有效的避免新冠病毒的接觸傳播。
非接觸乘電梯
回歸到實驗室,其實非接觸的概念也慢慢地植入到工作中,影響我們的實驗流。
如 何 改 變 ?
最明顯的就是工作站,機械臂代替人臂,幫助我們處理大量的移液工作。
更多工作站相關內容可回顧讓我與病毒“作伴”和“廝殺”——它站出來了!(點擊鏈接可查看)
還有Wifi/5G+手機的模式也在慢慢的改變我們對儀器的操作方式
通過手機我們可以在實驗室外控制,對數據進行數據處理和審核,如下圖:
甚至,一臺手機就可以完成 PCR 全過程的控制, 如下圖:
……
也許未來還有工作站+檢測設備組合的成熟方案,更多的非觸式操作應用被普及開來。
結語
關鍵詞:氣溶膠、核酸檢測、非接觸也許只是2020年的熱詞,但它卻影響著現在和未來,帶出了很多思考和改變,讓我們也意識到,很多設備的優良特性在這次的疫情中被“需求”,在提高我們檢測工作的效率與安全上發揮著作用,更深遠的是我們看到未來的發展朝著新實驗流的整合、智能化設備制造的方向前進。
END